“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创建专题网

苏州大学坚持“五聚焦五强化” 精心打造“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综合体

发布时间:2022-07-15 浏览次数:2599

苏州大学自20217月获批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单位以来,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作为学校铸魂逐梦工程的重要实施路径,精心打造富有学校特色、符合思政要求、贴近学生实际的育人综合体着力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持续提升学校党建和思政工作系统化精细化水平。

一、聚焦系统设计强化组织保障,化改革试点为示范典型

学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作为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关键环节,坚持用系统观念谋划推进工作。一是坚持高位推动。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将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多次召开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专题研究。校领导班子带头联系社区下沉社区,积极参与建设。专门成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强化统筹协调、分工协作,定期调度,强力推进工作。二是实行项目化推进。印发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实施方案》,紧扣构建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新模式目标,按照4个实施阶段,细化分解重点任务,实施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营造浸润精神、感召实践、完善人格、引领成才育人氛围。三是凝聚工作合力。树牢一盘棋意识,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组织部门统筹协调、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工作机制。注重由点及面、分类实施,组织多个学院(部)联合建设首批试点的3个社区,相关职能部门选派负责同志兼任社区主任、副主任,统筹开展社区日常工作。

二、聚焦党建领航,强化阵地建设,化空间概念为服务平台

学校创新学生基层组织模式,构建党建矩阵,在基层一线筑堡垒推动党建与学生社区建设深度融合一是构建矩阵党建网络构建纵横结合的党建矩阵,成立社区党建领航站,系统推进学生社区党建工作,纵向上强化党委党支部党小组党员四级管理横向上注重建强跨学院、跨专业、跨年级、跨楼栋党支部,按需建设功能型党支部,探索建设以楼栋为单位的党小组,打造一批具有品牌特色党建工作二是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各楼栋设立党员示范岗,开展党员寝室挂牌党员示范寝室创建、党员亮身份践承诺等活动,建设党员风采展示长廊,引导党员增强服务意识积极争先创优三是建强党建+思政阵地组建各类宣讲团,拓宽党建载体,持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建设一批思政名师工作室聘请党政负责同志、烈士遗属、抗战老兵代表、行业突出贡献专家等担任德政特聘导师开展党课活动,组织开展喜迎二十大、同心抗疫、缅怀革命先烈等系列专题教育活动。

、聚焦精准发力,强化全员育人,化抽象抓手为生动实践

学校推动领导力量、思政力量、管理力量、服务力量下社区,打通全员育人最后一公里一是践行一线规则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面向全体学生开讲大学第一课领导班子 一对一联系班级、宿舍,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参加党团支部活动、走访宿舍、与学生共餐等方式学生面对面接触、零距离交流。二是实施成长陪伴计划。创新导师+导生管理机制,为学生配齐配强德政导师、学业导师、生活导师,选拔一批优秀高年级学生协助班主任、辅导员加强低年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引导帮助,现已形成由1235名导师949名导生组成的成长陪伴队伍100%覆盖2021级本科新生。三是开展“点对点”精细化指导坚持需求导向,组织思政课教师、专职辅导员、优秀专任教师、校外专家等队伍下沉社区,开展思政教育、人格塑造、心理疏导、学业和职业规划指导等服务选派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社区党政管理干部兼任社区楼长、班主任等,解决学生实际问题。辅导员常态化进驻相关学生社区,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

聚焦协同联动,强化共建共享,化线状资源为整体合力

整合学校教学管理服务、信息化优势资源,打造价值引领、知识传递、能力提升一体的育人平台一是注重协同育人。学院社区双轨并行的社区,采用课上学院课下社区模式协同育人。学院选派优秀师资搭建专业学习和实践平台,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和科研指导社区立足生活园区、第二课堂等,促进学生高质量发展。二是助推教学相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新工科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融入社区教育教学,指导相关学院书院深入探索教学模式改革,突破院系边界、专业壁垒,深化通识教育,一站集成育人资源。三是加强数据应用云中苏大载体,打造学生成长数据智能平台,构建“德智体美劳”综合育人评价体系,汇集社区学生学术活动、文化生活、食宿出行等行为数据,为学生精准画像奠定基础,运用信息化手段精准指导学生“五育融合、全面发展”。

聚焦提质增效,强化氛围营造,化无形施教为有形浸润

学校分类挖掘空间资源,加强硬件改造,同时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营造浓厚的学生社区文化氛围。一是分类改造空间。分阶段建设3种模式学生社区在新校区、新楼宇规划建设辅导员办公室、楼长室、思政名师工作室、工科实训室、超市等在具备一定基础的学院(书院),分批次改造建设党建工作室、自习室、研讨室、创新创业工作室等功能房。利用部分行政楼、教学楼公共空间进行试点改造,打造新型社区空间。二是重视文化浸润。挖掘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在社区建设学院文化阵地,凝练特色文化。举办优秀学子事迹展优秀毕业生去向展,强化榜样熏陶。组织庭院音乐会、幸福下午茶等文化品牌活动,打造社区幸福文化。三是发挥朋辈效应。指导学生组织、社团进驻社区,加强社区学生组织建设管理。坚持众创众筹众评制度、通过项目化招标、申办领办等方式鼓励学生自觉承担社区志愿服务和勤工助学岗位。

(此篇文章在江苏省《教育工作动态》2022﹞第4期刊载,并获得江苏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张爱军同志批示。